壹. 緣起

由於核能電廠發電機運轉時需要抽取大量的海水作為冷卻水,而有溫排水的排放,所以對電廠周遭海域的生態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的衝擊。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與台電公司贊助)自63年起即對北部核能電廠附近海域展開長期的生態調查作業(85年7月起由台電公司承辦),北部的核一廠及核二廠雖然從運轉前開始調查迄今已30餘年,但由於影響海域生態變遷的自然與人為因素甚多,且錯綜複雜,故需要長期的監測與資料分析才能做出客觀正確的結論,並研擬預防及改善之道,供未來興建新機組之參考。

貳. 辦理內容及方式

本計畫63年起由開始委託中央研究院國際環境科學委員會中國委員會(環科會)進行長期調查與研究工作,87年9 月改由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承辦,其項目包括:

  • 本計畫63年起的調查項目涵括了海潮流、水文化學、植物性浮游生物、動物性浮游生物、底棲動物、魚類、放射性物質、漁場經濟。

  • 68年起至87年內容有些許之變化如下:
    (1) 68年起即增加核四廠預定場址之調查。
    (2) 70年起漁場經濟暫告一段落,72年再作漁場經濟統計與評估,73年改為利用熱排水養殖魚蝦。
    (3) 74年再增加珊瑚、生物體及沉積物重金屬分析2項。
    (4) 75年再增加進水口對仔稚魚之汲取及魚類撞擊影響之調查。
    (5) 76年再增加漁場經濟效益。
    (6) 80年進水口對仔稚魚之汲取及魚類撞擊影響之調查、利用熱排水養殖魚蝦2項結束研究。
    (7) 82年珊瑚及漁場經濟效益2項結束研究。
    (8) 85年台電公司承辦後即維持海潮流、水文化學、植物性浮游生物、動物性浮游生物、底棲動物、魚類、放射性物質、沉積物重金屬分析等8項調查。
    (9) 87年增加核二廠畸形魚試驗研究、群聚變遷與生態系模式建構及總整合3項且沉積物重金屬分析併入底棲動物研究。
    (10) 89年核二廠畸形魚試驗研究及群聚變遷與生態系模式建構另案由研究發展經費編列4年研究。

  • 89年起迄今維持海潮流、水文水質、植物性浮游生物、動物性浮游生物、底棲動物、魚類(98年起將畸形魚調查併入)、放射核種監測及計畫彙整與網站建置等8項子計畫研究。

參. 成效

  • 此調查的結果及背景可以作為核一、二廠附近海域生態環境影響之評估,也可作為龍門廠施工以及電廠運轉後生態環境影響評估的參考。

  • 由於核能發電可能產生的環境風險問題,向來受到社會極大的關切,包括溫排水、廢料處理、畸形魚與放射性核種外洩等問題。為了消除民眾疑慮,台電公司得隨時掌握核能電廠周遭的生態環境,藉 由學者專家的研究整理分析,將結果定期的在台電公司網站向大眾公佈 (http://www.taipower.com.tw/),有助於減低大眾的疑慮。

  • 已完成相當多的研究報告。迄今已累計30餘年的資料,此一資料庫陸陸續續的記錄了過去30餘年來的浮游生物、底棲動物、魚類、水文水質與漁業環境變遷,過去30餘年,北部海域除了曾於68年發 生過布拉格油輪的漏油事件之外,並無其他的重大生態事件,或其他重要的污染源出現。因此,北部 海域的整個生態系統,應該是處在一般性的人為干擾情形下(例如:漁業行為、遊憩行為)。

  • 研究成果在每年期末報告說明會時邀請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等有關單位參與討論、釋疑,以達到雙向溝通及降低與漁民對北部核能電廠運轉後之疑慮。

  • 協助本公司不定期的將研究成果答覆立法委員對北部核能電廠及漁業調查的相關諮詢。

  • 溫排水所造成的畸形魚或偶發性死魚、管制廢水不慎外洩等事件,造成民眾對核電廠有所疑懼,所以核能電廠附近海域生態環境的長期監測是有其必要性的。

  • 電廠之監測,目前最重要的是監測與分析結果的整合,研究水準的提升,以及研究結果公信力的建立。為了達成上述目標,我們已逐步的將所監測之結果,發表於具公信力之學術期刊(如台電工程月 刊、海洋學刊),以達成監測與分析之結果公開化,此監測與分析的結果除了增加對海域生態之瞭解 外,對學術界亦有貢獻。

  • 各子計畫研究成果如下:

  • 最新成果簡報